英亚体育在线_英亚体育投注-360足球直播推荐

岔河镇国家产业强镇建设情况

时间:2021-06-09    来源: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

自示范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岔河镇紧紧围绕以“打造三个载体平台、发挥三大主体作用、形成三大特色亮点”为抓手,以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产业强镇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有机绿色化稻米基地建设与认证、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及仓储、稻米品牌创建与营销、稻米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及康养五大类,11个子项目。除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外,地方财政投入2693.52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打造三个载体平台

一是打造基地载体。以东陈、其虎、唐圩、岔河、滨河、幸福等村为重点,打造5万亩有机绿色化稻米产业核心区。(1)建立有机稻米种植示范区。在核心区东陈村新建有机稻米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由南农大郭坚华教授团队提供种植及生物防治技术,对水稻生长全程使用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投入23万元安装监控,对有机稻米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与镇村相关人员手机连接,随时监看基地生产情况,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区。(2)建立绿色稻虾、稻鸭生态循环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岔河村、东陈、滨河、桃园新建稻虾、稻鸭共生种养示范基地8000亩,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和绿色稻米综合种养示范区。(3)建立水稻文化创意示范区。在东陈村李庄组,用不同颜色、品种的水稻栽种成“天安门”图案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1949—2019的字样,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将该区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水稻文化创意示范区与旅游基地。(4)建立土壤改良示范区。在东陈、其虎、岔河、张马村推广绿稻轮作休耕,休耕面积2000亩,补贴资金60万元,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5)建立绿色优质稻米基地。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要求,建立绿色优质水稻基地13.26万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申报了国家岔河大米地理标志。(6)建立“岔河大米”种植生产技术标准。以淮安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岔河稻米产业联盟会员为纽带,制定了“岔河大米”种植生产技术标准,为全镇稻米种植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保障“岔河大米”品质奠定基础。

二是打造园区载体。(1)聚力打造稻米产业园。以“产业强镇”为契机,3年内将稻米产业园打造成为以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粮食物流为主导,及粮食储备、仓储、农业展示、农业综合服务、农业科研、体验观光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园区。(2)完善基础建设。岔河镇先后投资4500万元,对园区内道路、涵管、电力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同时建设标准化厂房6栋18000平方米,为项目落地培优环境。(3)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新引进淮安森浩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安丰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安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3家稻米加工、仓储企业落户稻米产业园,总投资额达1亿,这些企业的入驻,给岔河稻米产业注入活力。

三是打造活动载体。(1)媒体宣传。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强镇建设,与多家新闻媒体深度合作,提前谋划稻米文化节、插秧节、收割节等一系列活动。举办了洪泽·岔河稻米文化节暨四、五、六届“禾采”插秧文化节,活动有插秧比赛,摸鱼比赛,水田田径比赛,拔河比赛和精彩的文艺表演等。与省广电合作,推出“荔粒香”大米,线上和线下销售,进一步唱响岔河大米品牌。(2)展销评比。多渠道地参加省内外稻米博览会、展览会、推介会、评比会,“禾采”牌有机米“岔东”牌大米屡获中国优质稻米展览交易会金奖和优质产品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和金奖,“禾采”牌大米被授予江苏省著名商标。(3)建立岔河大米直营店。在南京、淮安开设3家岔河大米销售直营店,进一步提高岔河大米知誉度。

二、发挥三大主体作用

一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稻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带动作用。(1)推进产业链多元主体参与。以柴米河、浩扬育秧基地为龙头的5个专业化育秧基地,年育秧500万盘左右;以德富机插秧合作社、雨润农机合作社为龙头15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可机插秧面积10万亩;以润淮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13个稻麦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10万吨;以顺利、富民为龙头的11个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全镇近12万亩农田,提供机械化植保服务,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引进推广新型机械。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引进新型智能农业机械,支持购买智能无人植保机,全镇引进智能无人植保机30台,无人植保机的示范应用,为农民省工、节本、增效、减负。(3)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集聚中心。利用稻米产业园现有厂房,引导支持同类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向集群靠拢集中,抱团发展,集聚创业,按照“四统一”要求,集中建立了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体,建立“岔河耘”农业信息平台,着力打造新型服务主体与服务农户无缝对接,解决一家一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想办办不了、想干干不了的事情,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业态。

二是强化政府主体规划引领作用。(1)建立产学研科研基地。与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探索“企业+合作组织+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推广新路,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稳定的同盟。(2)组建稻米联盟。镇级层面成立岔河稻米产业联盟,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并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依托品质辐射为支撑,搭建了岔河大米营销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推动“岔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3)建立农展馆。突出瞄准水稻元素,以农耕文化为特色,融入民俗体验、种子资源、科普教育等功能,在稻米产业园建设稻米文化展览馆,培育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种植、加工、休闲体验与旅游消费一条龙的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将展览馆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水稻文化交流创意区与旅游基地。

三是强化公司主体市场推动作用。加强国瑞、岔东、丰盈、森浩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以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以基地规模化、商标品牌化、产品多元化、产业特色化、销售市场化为抓手,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引领稻米产业发展。

三、取得成效

一是撬动社会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撬动作用,吸引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项目建设,参与稻米文化、旅游、康养等休闲农业领域投入,拓宽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推动了产业项目建设。

二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农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建设稻米深度加工项目,实施农旅融合项目,通过“稻米种植+观光+体验+加工+品鉴+营销”的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实现产业富民。农民在产业强镇项目中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新增就业600多人,其中固定工200多人,季节工2000多人,人均增收2万多元;其次,订单农业使稻米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平等互利的稳定的购销关系,稻谷的收购价高于国家保护价每斤0.05—0.10元,每亩增加收入110元左右,保证农户收益增加;第三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增加,由原来每亩900元—1000元,增加到1150元—1200元,每亩增加收入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