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区坚持以数字化、协同化、高效化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软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和水平。上半年,该区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55个(宗),成交金额超5.83亿元。
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升级。围绕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加快推进“智能”交易全场景覆盖。创新应用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大模型AI开展项目前期招标文件检查,实现从招标计划、意向公开、招标公告发布、开标、评标、中标结果发布等10余个环节100%全流程网上办、零跑腿;开展第二批移动APP接入工作,成功实现首批“全国移动CA”投标;全面落实交易平台与省统一主体库对接要求,推进云资源基线基础环境搭建,顺利完成全省统一门禁接口测试升级改造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依托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系统,深化“三省一市”合作,构建“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评标体系,1-6月,共保障20个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项目顺利进行。
坚持惠企直达,持续铺就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快车道。深化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制度改革,从单一化现金缴纳到推广现金、保函、信用承诺书和数字人民币等多种方式;对已实施的16个建设工程招标项目落实保证金减免政策,结合“保函+信用承诺”替代现金模式,为企业节约运行成本3.1亿元,惠及企业1530家。持续提高授予中小企业采购合同占比,创新提出“全面面向”理念,即对于适宜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无论预算金额多少,均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同时,对照工业等十六个行业划型标准,列出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政采清单”,协助采购人“对号入座”。今年以来,已有29个项目直接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坚持数智监管,持续打造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新生态。率先运用“淮上清风·交易云哨”招投标智能监测平台和“淮上清风·数采智管”政府采购智能化监测平台,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部门监管责任,强化标前、标中、标后全链条监管力度,通过数据比对、智能检测、预警分析,对招标采购活动开展全流程、不见面在线监测,形成公共资源交易流程标准化、责任清单化、监管数智化的闭环交易机制;此外,持续更新中心场所设施,设立三个开标区、一个独立评标区,实行行政监管人员和交易平台工作人员、社会代理机构人员不见面开评标机制,实现了评审“零接触”、见证“零跑动”、监控“零死角”全流程在线见证模式。截至目前,成功处置预警32起,发现并整改妨碍公平竞争问题17个;在线转交疑似串通投标4起,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同时,对39份政府采购文件进行双重审查,实现风险“0”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