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盱眙县坚持谋篇布局、谋定后动的系统思维,跨河发展、协调联动的开放意识,创新突破、点面结合的绣花功夫,在景区、园区、社区、小区、街区等点位上重点打造,着力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街区治理,提升城市品质。该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特有文化,将街区建设与地方文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社区空间治理工作,通过环境整治、绿化补植、车位施划等举措,推动区域环境卫生、容貌秩序实现大幅提升,目前已累计改造提升建筑立面约15000㎡,新增绿化约2000㎡,整治提升美丽果园、菜地约4000㎡,新增照明路灯295个。同时,积极做好“后半篇文章”,加强空间治理中回收地块的修复提升、综合利用,连片集成打造特色空间,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业良好环境,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巨大变化,幸福指数显著增强。
社区治理,守护居民安宁。该县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围绕多个维度精准发力,聚焦社区治理的“难点”、化解矛盾纠纷的“痛点”,通过多元化举措打通群众生活的“堵点”,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吸纳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新就业群体等300余人,组建“平安盱眙”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社区各处,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救助政策宣传等工作。用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服务,变“群众呼声”为“幸福掌声”,持续为群众的幸福安居生活保驾护航。
景区治理,擦亮文旅品牌。该县坚持“全域统筹、精准施策、长效管护”工作方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固体废弃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景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立足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象山地质公园、戚大山公园、新华社区、中澳乐博园等旅游景区,推进“农+旅”“文+旅”双向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丰富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吸引人”“留住人”“聚集人”,促进居民致富增收,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小区治理,打造温馨家园。该县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推进“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围绕“党建引领,共同治理,多元服务”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与网格管理、民生保障、便民服务等相融合,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通过“微调研、微协商、微服务、微共治、微评议”五大行动,采用居民需求“点单”、社区“派单”、服务力量“接单”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服务惠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园区治理,打造营商环境最优解。该县盱城街道工业集中区发展较早,建设年代较远,工业集中区内基础设施陈旧,企业数量较多、类型杂乱,安全、环保、道路交通等社会治理问题繁多,一直是治理的“痛点”和“难点”。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以增强园街承载力为目标,开展道路硬化提升、水电气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通过上门走访、细致查看、详细询问等方式,重点了解企业在生产、销售、储存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对企业内的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及仓储管理等内容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按照“定具体整改责任人、定具体整改措施、定具体整改时间”逐一落实整改。同时,摸清企业基本信息、设备设施、风险情况等要素,做好“一企一档”台账资料,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