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当前,淮安正处于坚持重大项目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关键阶段。面向未来,市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改革、育主体、搭平台、优生态,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更大力度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研组织机制改革,健全企业主导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统筹“揭榜挂帅”、定向择优等组织方式,着力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推进经费“包干制”与“负面清单”管理,试点“里程碑式”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长效机制,扩大“先使用后付费”覆盖范围,推动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探索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打通转化堵点。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完善以科创平台载体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制度,探索科研人员“破四唯”和人才项目认定机制改革,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到2030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等项目100个、攻克产业共性技术难题50项以上,实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100项以上。
更大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强化科技项目招引,坚持“高精尖”重大产业项目和“小而美”科创项目一体招引,完善科技招商网络,实施科技创新伙伴计划,构建多元化科技招商模式,推动优质科技项目加速落地。强化科技企业培育,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强、高新技术企业攻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育计划,分级分类建立培育库,开展动态监测、成长跟踪、精准服务,打造高水平科技企业集群。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研发准备金制度,推进企业研发管理规范化,“一企一策”服务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联合创新。到2030年,全市累计引进科技项目2000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15%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建成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0个以上。
更大力度提升科创平台创新能级。加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档升级,推动与全市产业契合度高的大院名校在淮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试检验等服务平台,高效运行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体化服务平台,集成金融信贷、法律咨询、科技信息等“一站式”服务。加强科创承载区建设,重点打造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全面推进淮安高新区“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新资源导入,鼓励县区园区建设特色鲜明、创新引领的产业基地。到2030年,新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个以上,建设市级标杆孵化器10家以上。
更大力度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人才体系,深化实施“淮上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探索实施“以赛代评、贯通认定”等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全链条服务,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组建科创引导基金,扩大“创新积分贷”“初创科技贷”“淮科贷”“淮科保”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投贷保”联动的链式服务体系,立足企业需求常态化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政策配套衔接和财政资金精准配置,全面落实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确保政策红利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到2030年,新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人以上,科技金融贷款规模突破100亿元。